确认删除
确定删除?
首页 >  服装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今天的你 什么妆容?

先欣赏几幅妆容,融合了艺术,复古色调,奇幻配色。

反正我是画不了这种妆容...因为脸丑...

头戴女王头饰,银色眼影轻点鼻尖与下眼睑,高贵典雅神圣不可侵犯。

嘴唇外的一圈金色哑粉,凸显智慧的气质。

夏威夷色彩的眼妆洋溢热情,彩色水钻镶于砌齿间,散发出与众不同的美。

贴上星光水钻,抹上妖艳口红,面无表情的她闪耀着生命力量。

这几幅妆容不知道你有没有心动的,我这也不是美妆公众号,所以我不会跟你说怎么画的,喜欢你自己学去~

今天我要说的是跟艺术有关的化妆!!

画外音:不还是化妆么?

化妆俨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动作,素面朝天变成了一种不够重视的表现,当然这不仅是现代人的习惯,古代就已经有女子擦腮红画黛眉了,很多化妆的场景,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见。

突然想起一个爱化妆的男人路易十四...

从十七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法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的国家,以其财富与实力开出的绚烂的宫廷文化之花也成为了其他欧洲宫廷文化的典范。

然后路易十四就专心在高跟鞋和时尚上下功夫...

《凡尔赛宫》剧照

化妆在18世纪的法国宫廷也达到了巅峰,路易十五的第一情妇蓬巴杜夫人与路易十六的玛丽王后Marie Antoinette是两位时尚先锋。

Franois-Hubert Drouais《玛丽王后像》,法国,1773年

弗朗索瓦布歇《抱着一只哈巴狗的小姐》,法国,1747年蓬巴杜夫人

看见眼角的痣没?

那叫美人痣,是贵族妆容的一部分,天生拥有美人痣的人很少,当时的美人痣是用绸缎或天鹅绒制成的圆形贴片贴上去。

贴美人痣的最初目的是遮盖瑕疵或是衬托肤色白皙,不同位置的美人痣还表达已婚、寡妇等信息:眼角下的位置代表了热情,右脸颊表示已婚,左脸颊表示寡妇,而半月形美人痣是夜晚幽会的请帖。

这是存放美人痣的玛瑙盒子。

弗朗索瓦布歇《Woman at her Toilette》,法国,1769年

蓬巴杜夫人在豪华精致的梳妆台前会见客人,并让她们参与到这一费时费力的装扮过程,这一曾经非常私密的仪式因为她而成为重要的半公开场合。

后来玛丽王后更将这一传统继续延续并发扬光大,她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时尚直觉,逐渐成为了引导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时尚女神。

Marie Antoinette在梳妆房会客的场景

那时候人们对白皮肤特别执着,因为贫穷家庭的妇女要在室外劳作而晒黑皮肤,所以拥有白皙的肌肤是富有尊贵的象征。

所以有着白皙肌肤,浓妆艳抹的男士女士们比那些有着自然浅肤色的人更显示自己的体面与阶级,掩饰自己的真实年龄,掩盖脸上的瑕疵,病兆或者晒黑的肤色来创造一张白不呲拉的脸蛋儿。

Jean-tienne Liotard《Marie-Josèphe de Saxe》法国,1751年

Jean-Marc Nattier《Madame Adélade肖像》法国,1757年

有钱的贵妇人们还要修眉,要保证自己的眉毛修剪得纤细整齐,再画上高挑弯弯的眉毛,还会用老鼠皮制成的假眉毛贴在脸上,在眼睑和睫毛上涂抹上海狸油。

外国化妆也就这点事,白富美跟现在一样一样的,追求一点没变。

看看咱中国古代的姑娘们,据说秦始皇时期宫中的侍女就是红妆翠眉的打扮,粉末妆和固体妆的铅粉在汉代已经开始流行,底妆是一个好妆容的基础,可以显得肤质白皙细腻,和现代的粉底相近,古人的底妆也是敷粉。

宋代王诜《绣栊晓镜图》,明代

苏汉臣《靓妆仕女图》,绢本工笔,宋代

古时的胭脂和现在腮红一样,可以使人气色红润~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中原人将基础的胭脂改良,加入牛骨髓制成粘稠的红色脂膏。

许多出生于清末的画家会将儿时所见,或想象中旧时女子梳妆的情形描绘于画中,比如王叔晖、陆小曼、徐操。

陆小曼《仕女图》,1947年

眉毛则被古人称作“七情之虹”。

唐初流行粗眉,中期是又短又宽的桂叶眉,后期讲究浓眉上翘的倒晕蛾翅眉。

宋代,眉毛的画法开始变得清秀起来,到了明朝,纤细微弯的柳叶眉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且一直延续到清代。

有这么一句话,颜值即正义,那个梦幻年代的贵妇人们仍旧是许多的时尚大牌的灵感来源,人们着迷的原因或许是受到那种独一无二无法超越的风格与热情的鼓舞,或许是为了向那个热爱艺术的美好年代致敬。

而如今,大众的日常妆容趋向自由,不再过多地受到社会背景与身份文化的束缚。

0
2000
添加表情
全部留言(0)
新闻内容页右下
举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