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04-03 16:10 文章来源 浏览 577 评论 0
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上古时期的人类是没有鞋子的,后来随着人类迁徙,生存环境改变。聪明的古人为了保护双脚,使用草或树叶之类的材料将脚保护起来,免受伤害,从而有了鞋的概念。所以大约在1万年前~4千年前,中国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这就是鞋的雏形。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到了奴隶社会,草鞋开始流行。此时草鞋又称为“不借”鞋,因为家家户户都可以采草来进行编制,因而得名。古时老子出函谷关到历代的征夫戍卒,到樵夫、轿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都与草鞋相伴。可见,在古代穿草鞋不分贵贱。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侠客们也穿草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革,是兽皮加工处理后做成革靴。南北朝时期,靴在北方盛行,长靴高到脚踝以上,不仅保暖性强,而且便于行走,骑马也很方便,这成为军用鞋的最佳选择。明代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穿靴,但仍出现了许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朝靴为方头靴,民间皆为尖头靴。图为尖头靴。
尖头靴
魏晋时期木屐开始出现并开始流行,屐是专为雨天或爬山所备的带齿的鞋,轻巧方便。最原始的木屐有五个洞,可以穿绳,再后来谢玄发明了一种木屐带有活动的齿轮,可以拆卸,这种鞋后被称为“谢公屐”。
郑玄注:“屦自明矣。必连言服者,着服各有屦也。复下日舄,禅下日屦。古人言屦以通于复,今世言屦以通于禅,俗易语反与?舄屦有绚、有臆、有纯者,饰也。
意思是说鞋子是与衣服搭配穿著的,服装不同,鞋子也就不同。重底的鞋叫舄,单底的鞋叫屦。加绚、加德、加纯,是为了装饰。夏天穿葛制的鞋,冬天穿皮制的鞋。
因而到了清朝,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锻锦冬用建绒,鞋面也有精美的图案装饰。男子穿的鞋比较单调,主要以黑蓝青等暗色为主;女子的鞋就比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头制作从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点像现在的高跟鞋,富家小姐还会在鞋子上镶上宝石,气质瞬间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宗法制的破除,等级制的消亡,鞋来自等级的区别消失了。而汉语双音节的发展趋势更是使得诸多表鞋的字消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今鞋已无等级之差,无论什么质地、什么功能、什么场合,只要是脚下穿著的壳它就叫鞋,而且样式繁多、工艺精湛。皮鞋成为最常见的脚下工具,草鞋、葛鞋、麻鞋已成为今天年轻人时尚求新的一种调味品。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