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10-10 14:17 文章来源 网络 浏览 372 评论 0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认识管理应该从管理的源头开始,人类文明程度及其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管理。管理最初是掌管事务,传说黄帝时代设百官,“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百官就是负责主管各方面事务的官员。管理一词出现很早,原来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如“万历中,兵部言,武库司专设主事一员管理武学”,其中管理为动词;如“东南有平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
又有内外管理、又有碧甲二巡检司”,其中的内外管理,为名词,表示官职。管和理都有表示管理、经营的意思,如《水浒》中“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柳敬亭传》中“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管理表示掌管、管领、管摄、管主、管治、治理、经理的意思。
道为体,术为用
靠什么管理一家企业?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而根本性问题往往都是价值观问题,是理念问题。
很多人会问理念怎么看,理念能看吗?能的。只不过,大家容易执着于研究术的高下却忘记探究道的高下。而道的高下也不是一尘不变的,有的企业做不大是道不高,而有的企业做大了,道反而低了。
守住正确的“初心”,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并非易事。尤其在如今这个时代,可能很多人心中本就只有术而无道,其所遵循的道本身就是术而已。
要有制度,但不能只有制度
坏的制度,倒不如没有制度
工作中的道德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人能够发自内心地想把工作做好。当其做不好的时候,会焦虑、会内疚,会去思考如何做才能做好。这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品德,不过是责任心。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责任心是人人从出生起就自带的。
管理者说员工没理想,没追求,没内驱力,必须靠规矩、制度鞭笞,我并不疑心有假。但这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出在公司身上。为什么不招聘更有责任心,更有内驱力的人呢?为什么招聘不到这样的人呢?内驱力是可以激发的没错,责任心是可以培养的也没错;但那也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内心有种子可以萌芽。所以,即使条件有限,比如公司创立初期,在招聘的时候,也不能没有底限要求。所谓底限要求就是不能招聘对业绩没所谓的人,这其实是没有羞耻心的体现。人皆是知耻而后勇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没错,但是规矩怎么定是有个度的,过度了,往往会造成结果适得其反,南辕北辙。有些规矩虽然没有被写下来,但不代表这些隐形规矩不存在。有时候,隐形的规矩才更可怕。比如,加班。一般猎头公司都不会把必须加班写进自己的员工手册。但是,有多少公司在明着暗着或无意识地倡导加班呢?形式表现(加班)可能反映内在真实(努力工作),但不能的情况难道不存在?
在公司加班是加班,难道回家加班就不是加班了?大家愿意加班不是坏事,但如果不是自愿呢?又如果普遍加班没有带来业绩增长,那么加班还是好事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结果也有过程。这类思想的背后难道不是对效率与质量的无视吗?不是说过程不重要,苦劳不是劳,而是什么样的过程可以被认为是可客观衡量的过程,什么样的苦劳是真正有意义的苦劳?
又比如,上班不打卡,在家可办公的制度或者只是口头规矩是不是就能让人觉得是好公司了呢?显然也不是。这些最多算是必要条件。一味追求形式表现,其实是本末倒置,把问题简单化了。
管理是一种有价值和道德取向的工具,它的对象是人所进行的工作,因此管理者一定要与人打交道,他们必须面对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人性的善与恶。真正的管理其目的和本质是激发和释放人们固有的善意和潜能去为他人创造价值,而不是利用人性中的邪恶和弱点去操纵和控制他们达成个人和小集团的目的。因此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取代专制的唯一选择。
例如"胡萝卜加大棒"这种方式虽然可能对某种类型的工作者和某类工作暂时有效,但它的本质是威胁和利诱,这与管理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管理。随着今天知识工作者和互联网的兴起,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奏效就是证明。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目标。细分为四种情况:产出不变,支出减少;支出不变,产出增多;支出减少,产出增多;支出增多,产出增加更多。这里的支出包括资金、人力、时间、物料、能源等的消耗。总之,管理基本的原则是“用力少,见功多”,以越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越大的功业、效果。
谈利益,画大饼没问题
但不能只谈利益,只画大饼
能激发人认真工作、热爱工作的是人的内在渴望。管理者要激发的是渴望,而不是恐惧;是热爱,而不是厌恶。是去用心发现每个人内心的渴望是什么。
或许高度概括的普遍答案是名利。但是,这不代表只有名利,也不代表每个人重名与重利的比例都一样,在每一个阶段都一样。更不代表名只是职位,利只是薪酬。
你的员工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吗?熬过了从0-1后,一些“当家人”打算从1-多时,思考的都是要不要拿钱,何时拿?要不要拓宽业务,横向、纵向的。这些事都很重要。只不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核心管理层们的想法,你确定你知道?
核心管理层外的那些老员工的想法,你知道吗?
那些进来不久,但潜力十足的新人的想法,你有想知道吗?
还是说,皆以名利为答案就完事了?
还是说,皆以公司大了,人多了,抽样调查都不做了?
肯定有人会说正因为人有差异性,才要抓住共性;名利是共性,是主要矛盾,所以要抓名利。于是,股权激励一兴起,就都股权激励;合伙人这词好,就都说培养人做合伙人。我并不反对股权激励或培养合伙人这些事本身,这些事做得好自然是好事。
只是口头承诺的“名”和后来的“实”能不能吻合?
口中说的希望成就更多的人,带领更多的人发家致富与心中所想的是不是一致?
那些不是合伙人的人,那些不能成为合伙人的人,又靠什么激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谁都知道人是猎头公司的立足之本,但问题是,知行合一了吗?别嘴上说着“民为贵”,行动上却是民为轻,不是用些愚蠢至极的制度作管理,就是用些画大饼的手段作激励。
可以用名利将人才聚集,但是人才不会仅因名利聚集。只把眼光放在利益上,只琢磨怎么保证利益的术,琢磨得再好,术还是术。这样的聚只能聚一时,而散是早晚的事。
当老板们都学会了高喊股权、期权,合伙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有之,别人也有。别人也有的,还能算优势吗?以及没有的人就一定处于劣势了吗?
以利谋之,总有更大的利;与人比较,总有比你牛的人。
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是指有效的管理的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与原理、只有按照管理活动本身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办事,管理的目标才能实现。其次,管理的科学性是指一门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有它内在规律可循。
也就是说,在人类管理活动的长河中,人们通过总结管理实践中大量的成功经验及失败的教训,已经归纳、抽象出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这些原理、原则和方法较好的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管理规律,遵循这些管理规律办事,管理活动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组织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管理的艺术性是由这样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是管理的环境;其二是管理的主要对象—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感情。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人能够积极的思维,能够自主的做出行为决定,这不同于无生命的物质,另外,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的变化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也最琢磨不定,难以预料。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管理方式、方法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行为,这决定了管理者只有根据具体的管理目的、管理环境与管理对象,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管理才可能获得成功。
无道有术,不如有道无术
你重视什么,你的员工也会重视什么;你只看利益,你的员工也会只看利益。一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则是环境改变人,环境同化人。
华为至今没有上市,确切说是没有选择上市,但谁都不能否认其是中国企业里最伟大的公司之一。对于拥有核心技术的不懈追求,对于自主研发的坚持投入,对于必须占领技术至高点、拥有先发制人优势的执念,这些背后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有权制定游戏规则,是为了拥有真正的话语权。于是,华为咬着牙,一路走到了今天。这些都得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才会去想,才会去做的事。能不佩服任正非前辈吗?不否认外界环境会有倒逼,但是,如果内心没有这样的理念、胸襟、格局,也是不可能这么做且做成的。
无为而无不为的前提是无为,无为真正的意思是为无为,即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没什么为什么,就是本性,自然而然。
老板们需要想一想自己到底想做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在发家致富以外,有没有更高的理想追求?
并能以此团结更多的人去奋斗一个共同的目标?
都说要做全球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都说只服务中高端人才,其实说出口的就是承诺,接下去就得努力兑现。
忙着打江山、扩版图没有错,但希望打的时候,扩的时候,老板们也能花时间思考下未来守江山的问题。否则,即使大起来,那也是一时的大,一时的大不能称其为伟大。
没有哪家伟大的公司是短命的,也没有哪家以赚钱为终极目标的公司能走向伟大。
最朴素的道理 最简单的建议
于细节中反思改进之处(术),于细节中落实理念(道)所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时倾听民意,多多了解民心。
想办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经常开展不流于形式的“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年终将至,不如把握时机。当然,很多事情,真的需要常态化。
各位管理者,
别总觉得别人不愿意说,你可曾真的给过机会?别人说了后,你可曾真的与人讨论过,反思过,接纳过?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基础,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管理艺术性的发挥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性发挥。离开了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就会变成简单的感觉与经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就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科学性的升华,离开了管理的艺术性,科学性就会变成僵化的书本教条,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因为,管理理论是对大量的管理实践活动所作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较高的原则性,而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展开的,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只有创造性的灵活运用管理知识,才能将理论服务于实践。
举报成功